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大棚,意味著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養殖大棚的產物,而且還意味著我國農業、畜牧業以及水產業的快速發展,相關工作人員和大棚的功勞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一個正確的養殖技術是關鍵的,一個正確的養殖技術可以更好的推動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接下來給大家介紹關于大棚養殖泥鰍技術的相關步驟和成本與優勢的介紹,大棚養殖泥鰍技術的相關步驟如下所示:
一、大棚養殖泥鰍的技術與步驟
1、塘池建造
在大棚內開挖魚池,池深2米,池底和池壁扎實,底鋪30厘米厚的肥泥,池邊四周鋪塑料薄膜,在池兩端設進排水口,進水口高于池水面,排水口設在池底,進排水口安裝尼龍網防止雜物進入及泥鰍外逃。在排水口處池底挖2米長、0.5米寬,0.3米深的魚溝,以便泥鰍捕撈和避暑時用。魚池建成后進水10厘米,每畝魚池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水全池潑灑消毒池底。10天后,進水至50厘米,然后施尿素2公斤/畝培肥水質,3天后再追施一次,待池邊可見大量褐色硅藻,池水呈黃褐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可以放苗。
2、鰍苗放養
泥鰍魚苗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游動活潑,各池中泥鰍規格要大致相同。泥鰍放養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2~4%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鐘,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體放養泥鰍2~3斤左右。隨放養量的增加,魚體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5~0.7米。
3、投喂餌料
泥鰍魚苗放養后15天,主要以天然餌料為食,適當補喂一些魚粉、豆餅及餌料,日投喂量占體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鰍長到5厘米厚,改投鯉魚全價配合飼料,6月份日投喂量為體重的5%,7~8月份為10%,9月份為5%,日投喂分早、中、晚三次。投料投喂量宜在泥鰍2小時內吃完為宜。投餌時要把餌料投放在食臺附近。
4、水質調節
泥鰍養殖池水質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間,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發現水色過濃要及時換水,一般每10天換水1~2次,每次換水30兩厘米,高溫季節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花生等,還要在池上搭蓋蔭棚遮涼。
5、大棚管理
泥鰍養殖大棚在冬季及早春的晴天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取下塑料棚上覆蓋的稻草,其余時間再把稻草蓋在棚上保溫,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來遮陽,秋季及晚春,把塑料薄膜覆蓋上,晚上把稻草席蓋在薄膜上。這些就是關于大棚養殖泥鰍的技術與步驟的全部內容,那么大棚養殖泥鰍的優勢有哪些呢?
二、大棚養殖泥鰍的優勢
1、耐低氧
泥鰍能夠利用皮膚、腸道進行呼吸,非常耐低氧,可以實現高密度養殖的模式,不會出現一般魚類的缺氧泛塘的現象。
2、食性雜
泥鰍的食性雜,飼料也比較容易解決,玉米、小麥、稻谷等糧食以及米糠、豆渣等下腳料都可以做為泥鰍的飼料。
3、繁殖強
泥鰍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一般情況下1條雌性泥鰍1年可以產卵3000粒左右,而且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開展繁殖。
4、生長快
泥鰍的生長速度較快,一般春季繁殖生產的泥鰍小苗,到冬季就可以達到較大的上市規格,因此資金回籠非???。
以上這些都是關于正確大棚養殖泥鰍技術的相關介紹,總而言之養殖泥鰍技術對于技術的要求比較高,養殖戶應掌握比較好的調水技術和防病技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鵬養殖泥鰍的產量和效益是比較可觀的,養殖戶應努力提高養殖技術。其次要定期檢測水質的優劣性。